
在周秀骥院士倡议下,气候系统研究所于
首先,周秀骥院士就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作了重要讲话,他回顾了气科院长期从事气候预测研究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指出了目前的数值模式预报存在的科学问题和开展针对重要气象要素的季节预报方法研究的重要性。魏凤英研究员详细报告了国内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的历史,介绍了利用主要因子、遥相关型、大气和海洋周期振荡建立统计预报的思想和方法及其物理和数学基础,同时强调了年代际气候变化在季节预报中的重要性。康红文研究员介绍了利用亚太气候中心(APCC)多个气候业务模式季节预测结果,采用动力季节模式输出的匹配域投影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预测亚太地区夏季降水的理论和方法。祝从文研究员介绍了利用模式的环流场,通过与观测降水建立物理统计关系预报降水的技术方法,并讨论了目前气候模式短期气候预测中的问题。王革丽博士介绍了近些年采用非平稳过程的降维技术,通过外强迫因子预报温度和降水的预报方法。何金海教授介绍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提出利用春季海陆温度季节转换的早晚预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思路。钱维宏教授介绍了发生在今年春季中国西南地区持续性干旱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海温异常对其影响,梁浩原博士介绍了利用典型年相关方法,采用EOF分析,通过滑动外推法预报西南干旱结束时间的环流预报理论。
在学术报告进行过程中,参加者围绕目前各种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研讨,重点针对目前利用数值模式进行季节气候预测存在的问题,模式的可预报性,天气模式用于气候预测中存在的可能问题,以及未来短期气候预测中的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开展了热烈讨论。最后,周秀骥院士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指出短期气候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气候所应当大力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翟盘茂副院长对本次研讨会的意义给与了高度肯定,并表示要积极支持气候所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研究。本次研讨会促进了气候所的科研人员对目前国内外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的了解,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的研究方向。
(气候系统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