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27日,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制与数值预报技术研究”验收会。经来自于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质疑与讨论,项目顺利验收通过。
“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制与数值预报技术研究”项目由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罗亚丽研究员主持,3个科研及业务单位参加。从2014年开始攻关,历时3年,获得大量第一手的外场观测资料,并且利用近3年高分辨率的外场观测实验资料,揭示了一些华南前汛期强降水的新事实,深化了对前汛期强降水对流系统触发发展的中小尺度关键因素及其内部动力和微物理结构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华南地区暴雨预报准确率。此项目还研究了资料同化对于华南中尺度对流系统预报的影响:实现了广东省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同化在GRAPES-CHAF3KM系统下的业务应用,并通过批量实验证明其对于前汛期强降水预报有显著的正效果;基于GRAPES-MARS3KM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建立了华南对流可分辨集合预报系统(CPEPS),开展了业务试验及其检验;基于WRF-ARW模式建立了华南对流可分辨EnKF资料同化集合预报系统(WRF-EnKF),开展了多种观测资料同化试验,证明了同化业务观测资料能够改善广东内陆和近海海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预报效果。项目研发建立了华南暴雨多尺度天气概念模型,揭示了华南前汛期暖区强降水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和触发发展机制,帮助预报员加深了对华南暖区暴雨成因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华南地区暴雨预报准确率。项目基于不同的数值模式开展的多种观测资料同化集合研究为建立更完善的华南对流可分辨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