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人工引雷试验顺利结束,共成功引雷27次,为历年最高。
本年度人工引雷试验从5月14日开始,主要关注雷电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以及雷电放电所引起的电磁效应。引雷试验场及从化气象局观测主要包括低频磁天线、连续干涉仪、快慢天线、大气电场、高速摄像及雷电流的相关测量。根据观测需要,2018年度人工引雷试验场新建近距离光学观测点1个,可有效提升对人工触发闪电通道起始阶段的观测能力。
图1. 2018年7月24日一次人工引雷试验照片
作为中国气象局的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雷电观测试验一直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原则。依托于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有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参与了雷电野外观测试验。2018年度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联合南方电网开展了地电位抬升等雷电防护观测试验,联合武汉大学开展了10kV配电线路人工引雷试验和雷电流、沿线过电压以及同步多参量的观测研究,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了地基微波辐射计对雷电热效应的遥感观测研究。
2018年人工引雷试验前期,广东整体偏旱,雷暴过程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少,给今年的雷电野外试验造成了较大影响。yd12300云顶线路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雷电科研团队、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雷电研究组以及合作单位的观测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不畏野外试验场烈日暴晒、蚊虫叮咬等艰苦条件,坚持开展试验,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人工引雷试验任务。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试验人员精心准备,很好地抓住了有限的几次雷暴过程,在人工引雷次数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试验获得了丰富且宝贵的观测资料,为雷电物理、防护、探测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影响力。
图2. 2018年5月27日一次击中广州塔的雷电照片
除了人工引雷试验,雷电野外科学试验还包括三维闪电综合观测和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这两项观测目前仍在持续进行中。基于雷电团队自主研发的闪电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LFEDA),持续开展了以广州从化为中心,半径100km范围内三维闪电活动的高精度探测,同时获取了大量雷暴过程中闪电多站电场变化同步观测数据。2018年通过发展新的信号噪音处理方法和闪电定位算法,提高了闪电脉冲信号的识别率和匹配准确性,对闪电放电子过程事件的定位效率和精度获得明显提升。另外,在2018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多参量同步的高建筑物雷电观测方案,并在广州城区新建了一个光学观测点,对高建筑物雷电的多角度、多参量同步观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截止目前2018年在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已捕捉到128次个例,其中300米以上的高建筑物闪电个例达到了27例。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