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6时26分,“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在众人期盼与欢呼声中停靠缓缓驶入青岛港,标志着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
“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停靠山东青岛 人民网
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三船”出发,历时161天,总航程8.1万余海里,圆满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这是中国首次派出3艘船执行南极考察任务,除开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及相关国际合作等工作,建设中国南极秦岭站是本次南极考察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yd12300云顶线路副研究员朱孔驹在完成了“东南极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研究”与“南极内陆大气环境观测技术试验”两项南极内陆考察任务后,随“雪龙”号回国。朱孔驹介绍,南极内陆科学考察队于2023年12月16日向内陆出发,2024年2月15日返回中山站,内陆生活共计62天,完成对中山站出发基地、泰山站、昆仑站,冰穹A地区的气象考察。围绕“东南极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研究”任务,朱孔驹于Panda-800、格罗夫山地区新架设2个超低温自动气象站,并对沿途气象站进行检修,扩展自动气象观测的观测范围,进而增强目前的站网监测能力。内陆行进期间,利用地物光谱仪对沿途不同雪面的光谱反射率及表层雪面硬度进行测量,研究内陆雪的特性和分布;利用利用无人机和探空气球对沿途气象站周边进行大气垂直廓线测量,进一步对有关物理参量的参数化方案进行评估、优化和改进。第四十次南极科考气象部门共有四名队员随队出征,除朱孔驹返回外,来自yd12300云顶线路的张雷、河北省气象局的叶正谦、浙江省气象局的王灵章将在中山站、长城站执行为期一年的常规气象观测任务。
内陆出发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内陆昆仑站(泰山站)队合影
新架设Panda800气象站
检修沿途气象站
地物光谱仪测量前校准
测量学硬度
围绕“南极内陆大气环境观测技术试验” 任务,科考队员通过仪器的在线连续观测、气瓶采样及无人机大气廓线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相关大气成分观测试验,进一步探讨对南极内陆大气成分特别是温室气体长期观测的技术方案。其中,在泰山站,通过搭建恒温机柜和远程卫星传输的方式,尝试在南极内陆低温无人值守环境下开展长期的温室气体及近地面臭氧连续观测试验,实现观测数据的远程实时回传,验证在内陆实现无人大气环境观测的技术方案可行性。
施放GPS探空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