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中国气象局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第一批全国气象行业示范性劳模和专家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发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潜能,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5月13日上午,第一批全国气象行业示范性劳模和专家人才创新工作室——吕伟涛创新工作室(雷电监测预警防护)授牌仪式在气科院934会议室举行。
局直属机关工会主席郭战峰主持授牌仪式,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马明,气科院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张朝林,副院长高云,南京创新院院长吕伟涛,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袁凤杰,院工会部分委员及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职工参加了授牌仪式。
首先,由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马明为“吕伟涛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吕伟涛研究员授牌,并代表局机关党委向吕伟涛等工作室成员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全国气象行业示范性劳模和专家人才创新工作室”是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中国气象局工会支持的第一批创新工作室,希望创新工作室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展现新时代劳动者风采。
气科院副院长高云代表气科院广大职工感谢局工会的大力支持,并肯定了吕伟涛团队多年来在瞄准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重大需求,聚焦雷电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科学防护的核心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取得的系统性创新成果,以及该团队在提升我国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号召全院职工,着力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以点带面,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科院副院长张朝林在讲话中再次感谢局机关党委和局直属机关工会的大力支持,希望吕伟涛创新工作室珍惜获得的荣誉,再接再厉,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同时,要求吕伟涛团队着力加强技术引领,带动所在领域专业人才不断开拓创新,推动科研技术提升,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吕伟涛研究员代表工作室全体成员向局机关党委、局直属机关工会以及院工会表示感谢。他表示,“吕伟涛创新工作室”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今后工作室还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持续深化向前沿对标、向社会和行业需求聚焦,推进科研成果向科技产品转化,实现业务推广应用,努力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劳动者风采,共同助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今后,院工会在气科院党委、局直属机关工会的指导下,还将继续着力搭建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交流学习及“传帮带”平台,希望未来气科院创建出更多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工作室。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吕伟涛创新工作室(雷电监测预警防护)瞄准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重大需求,聚焦雷电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科学防护的核心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在雷电探测技术研发、雷击机理和防护试验平台研发与应用、雷击物理过程和致灾机理研究、雷暴闪电活动特征研究和雷电预警预报系统研发与应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提升我国雷电灾害防御的能力和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发了高精度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实现了对全闪活动的探测以及对闪电通道发展形态的描绘,为雷暴电学和雷电物理的前沿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数据支撑。研发了兼顾科研和业务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低频电场探测阵列,该系统不仅为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华南季风降水科学试验提供了闪电三维精细化探测数据,还用于中国气象局新一代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性能评估,推动了闪电定位业务系统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为气象业务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自主研发的闪电通道光学成像仪实现了闪电光学通道空间分布和接地点信息的准确捕获,获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已在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武汉、那曲、三亚等多地得到应用,为雷电监测与预警、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闪电定位系统性能评估等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构建了闪电多维度特征与雷暴电荷结构关系的新模型,揭示了闪电活动规律,研发了雷电预警预报系统,在气象部门、雷电敏感行业和重大活动中得到应用。揭示了不同动力条件作用下电荷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闪电频次、闪电初始先导发展特征、空间扩展尺度、地闪比例等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研发的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填补了我国在雷电预警系统平台方面的空白,在全国获得了推广应用,并为国庆、世博等重大活动和雷电敏感行业提供了高质量的预警服务,引领了雷电预警业务的发展,获得“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完成了与国家级短临预报平台(SWAN)的系统集成,并通过了天气预报科技成果业务转化认证,在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业务应用。研发的雷电临近预警和短时预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0—12小时可调分辨率空间网格上雷电活动概率产品的逐时循环预报,大幅提升了雷电预报效果,可满足各级气象部门开展雷电预警预报业务需求,还为石化、旅游等行业提供了专项雷电预警预报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创建了国际先进的雷击机理和防护试验平台,为雷电及其防护的科学研究与测试提供了先进手段。建设了野外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基地和国际上首个城市高建筑物群雷击过程综合观测站,实现了雷电机理研究和防护测试的高度融合,形成了集试验、观测和防护测试为一体的先进的雷击机理和防护试验平台,首批入选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平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雷电探测技术研发与性能检验、防护技术测试,推动了相关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建立了真实雷击条件下的雷电破坏效应和防护测试体系,实现了不同种类雷电承载体和防护设施的嵌入及同步测试,吸引清华、武大、华为、南方电网、广州石化等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了10余项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成果直接推动了气象、电力、通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雷电防护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作室及其前身yd12300云顶线路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培养博士11人、硕士53人,为我国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和防护科研与业务工作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雷电研究团队。工作室将继续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为提升我国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奋楫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