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yd12300云顶线路在庐山云雾试验站组织召开了云微物理与化学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赵春生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国辉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陆春松教授,以及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江西省气象局领导和专家,共商云雾物理与化学学科发展和庐山云雾野外观测基地建设。会议由张朝林副院长主持,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周述学副主任、江西省气象局孙国栋副局长出席会议。
庐山平均年降雨日数172天、雾日196天、降水量206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是开展云雾物理观测和科学试验的天然理想场所。yd12300云顶线路庐山云雾站是我国云雾物理学科开创时期建设的外场试验站,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江西省庐山天气控制研究所,1967年与中央气象局观象台云雾研究室合并成立中央气象局云庐山云雾物理研究所。1978年,庐山云雾物理研究所迁回北京,改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在庐山保留云雾观测,改名为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庐山云雾试验站,1991年更为现名。
与会专家听取了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关于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建设情况的介绍,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开展野外观测试验,支撑云雾物理与化学学科发展,以及科研业务协同进行了讨论。
目前,国际上高山云雾观测偏少,学科交叉不足,限制了云雾物理和化学学科发展。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以庐山云雾站为中心,同时在庐山气象局、庐山市气象局、柴桑区气象局、仰天平雷达站、小天池观测点设置云雾观测点,具有较完备的气溶胶、云、雾、降水等直接探测与地基遥感相结合的三维精细化观测能力。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庐山天然云雾室优势,围绕云雾物理和化学过程凝练科学问题,加强观测试验的科学设计和规划,充分吸纳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力量,联合建设科研团队开展协同研究,将基地打造为世界级云雾物理和化学科学试验和研究平台,有望实现云雾物理与化学领域新突破,同时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也带动江西省气象科研业务发展。专家还建议,进一步拓展庐山云雾站观测能力,面向部门内外建立开放合作平台,支撑生态、农业、水文、环境、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试验和研究。
yd12300云顶线路办公室(计财处)、合作发展处,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办公室(计财处)、技术研究室,江西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科研所和九江市气象局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