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以来,南极半岛和西南极地区快速增温,东南极极部分地区增温;2022年,南极整体气温与常年相当
■北极整体气温在1979−2022年期间升温速率达0.63 ℃/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7 ℃/10年)的3.7倍;2022年,北极整体气温比较常年偏高1.10 ℃。
■近几年,南极和北极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同时强度增加;2022年,南极海冰创1979年以来最低范围纪录,3月18日南极发生地球表面最强爆发性增温,3日内气温上升49℃
2023年8月3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2年《中国极地气候变化年报》(以下简称《年报》)正式发布。这份由yd12300云顶线路主编完成的年度气候报告,第一次提供了1979年以来南极和北极的气候基本概况,并全面分析2022年气候系统监测状况、海冰变化、主要温室气体、臭氧(洞)总量,综合评估了南北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年报》指出,南极半岛和西南极地区气温自上世纪中叶起呈现快速增温趋势,东南极部分地区缓慢增温,其中位于西南极地区的法拉第站、南奥克尼群岛和玛丽伯德地增温速率分别达0.45 ℃/10年(1946−2022年)、0.20 ℃/10年(1904−2022年)和0.22 ℃/10年(1957−2022);北极在最近40多年来增温加速,其整体气温在1979−2022年期间升温速率达0.63 ℃/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7 ℃/10年)的3.7倍。2022年,南极整体气温变化不大,比常年值略微偏低0.05 ℃;北极整体气温比较常年偏高1.10 ℃。
极端天气方面,近年来南北极极端事件呈频发、强发趋势,2022年3月,南极发生有记录以来地球表面最强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冰盖中心区康科迪亚站三日内增温49℃,达到-12.2 ℃;2022年7月,北极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格陵兰冰盖中心区域气温超过零度。
海冰方面,1979年以来,南极海冰范围经历了长期缓慢增长后于2016年开始快速减少,2022年2月25日,南极海冰范围为1.92×106 km2,创最小范围纪录;北极海冰则持续快速消融,2022年9月18日北极海冰范围为4.67×106 km2,位居第12极小值。
温室气体方面,从1984年到2021年,南极和北极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21年,南极地区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12.01 ppm,甲烷年平均浓度为1839.28 ppb,氧化亚氮年平均浓度为333.27 ppb,六氟化硫年平均浓度为10.40 ppt;北极地区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17.78 ppm,甲烷年平均浓度为1988.36 ppb。氧化亚氮年平均浓度为334.75 ppb,六氟化硫年平均浓度为10.86 ppt。
臭氧(洞)总量方面,2022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比去年略小,10月5日南极臭氧洞约为25.0×106 km2,为1979年以来第12大臭氧洞;尽管其总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的整体缩减趋势,本年度臭氧洞结束时间比过去40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要晚。北极平均臭氧总量相较于历史水平异常偏高。
南极和北极地区是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器,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形成、南北半球热量和水分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意识到极地气候变化攸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命运。《年报》有助于公众和社会各界更深入的了解南极和北极的气候状况及其影响,认识极地变化规律,助力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