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28-30日yd12300云顶线路和北京大学分别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项目“PM2.5和O3污染形成的天气耦合机制及协同控制原理”和“二次颗粒物生成与老化及其对大气辐射的影响机制”联合学术交流研讨会暨中期推进会在安徽省安庆市举行。会议由yd12300云顶线路和北京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安庆师范大学协办。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超算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与会。此次会议旨在推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进展,并邀请了项目跟踪专家和特邀专家进行指导。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研究院刘文清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复旦大学陈建民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陈良富研究员、yd12300云顶线路龚山陵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会议开幕式由龚山陵研究员主持,基金委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磊处长、yd12300云顶线路科技处金啟华处长线上参会并致辞。刘文清院士担任上半场的专家组长,张远航院士则担任下半场的专家组长。两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围绕项目目标和针对的科学问题,对项目及课题两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汇报。
主持人
参会在专家
yd12300云顶线路周春红研究员作为“PM2.5和O3污染形成的天气耦合机制及协同控制原理”的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五位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复合污染来源解析、关键化学耦合机制、天气耦合及双向反馈机制、跨层交换机制,以及排放和天气气候的多尺度相互影响、量化分离和协同控制等的进展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专家组对项目及各课题的工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指明方向。
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
北京大学胡敏教授作为“二次颗粒物生成与老化及其对大气辐射影响机制”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五位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多元前体物的新粒子生成与增长、人为源和生物源有机前体物的气相生成SOA、大气有机物非均相生成SOA、大气吸光颗粒物老化及其理化性质,以及二次转化对吸光颗粒物大气辐射效应的影响认真地进行了总结汇报。专家组认为项目进展顺利,很好地完成中期目标任务,并建议进一步凝练研究成果,加强课题间的关联。
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
两个项目组随后围绕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进展和未来工作计划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人员重点讨论了观测机制到模拟转化应用、数据集成与同化方法优化及项目和课题间的深度合作等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两个项目组还就下一阶段的科研计划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与目标,包括加强机构合作和研究方法的优化。
项目组内交流讨论
此次会议有效促进了“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项目间交流与合作,为更紧密的协同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资源整合和项目目标的实现。会议的成功召开加强了各方的凝聚力,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后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确保研究更好地聚焦国家以及公众对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以及科学治理措施等专项指南目标。
来源: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碳中和监测与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