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重污染”重点专项“我国大气重污染累积与天气气候过程的双向反馈机制研究”项目及项目六个课题中期评估均获“优秀”好评
由yd12300云顶线路张小曳研究员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重点专项“我国大气重污染累积与天气气候过程的双向反馈机制研究”项目,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前两年研究任务,根据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对项目、课题中期评估的要求开展了中期评估。 7月31日,由科技部总体专家组在内的15名专家对6个课题进行中期评估,对照中期评议评价指 2018-12-15河海大学刘喜迎副教授访问气候所并做学术报告
2018年11月30日,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模式专家刘喜迎副教授应邀访问气候系统研究所,并做了题为“北冰洋环流模式北极地中海表层环流及海冰数值模拟”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容新尧副研究员主持,相关研究人员、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刘喜迎副教授长期从事海洋环流模式的开发工作,在模式研发和应用方面有丰富经验。报告中比较、总结了当前国际上区域和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对于区域海洋环流模 2018-12-15为什么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极端冷暖事件的频发?
2018年12月5-11日来自西伯利亚的两次冷空气过程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导致了5-8日的持续性极端寒潮天气,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破了同期历史极值。由于本次降温和雨雪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造成了严重影响。WMO预计2018年全球的平均温度距平位于历史前4位。为什么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的气温表现出如此大起大落?这一现象引起了公众和社会的广泛质疑。 我院次季节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全 2018-12-15闪电成像阵列(LMA)首次在中国组网运行
国内首套“闪电成像阵列”(Lightning Mapping Array,简称“LMA”)在广州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落户。该阵列是一种长基线时差法雷电甚高频(VHF)辐射源定位系统,由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引进,并于2018年并于11月5日-17日,在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完成架设组网,其试验运行将大大推动雷暴起电、闪电放电机制以及强对流天 2018-12-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亚地区云对地球辐射收支和降水变化的影响研究”2018年度项目总结会成功召开
由yd12300云顶线路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华研究员牵头,并由国家气候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东亚地区云对地球辐射收支和降水变化的影响研究”项目 2018年度项目进展会议于10月在北京召开。 会议邀请项目责任专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王辉研究员,以及翟盘茂、高文华、宋连春、林朝晖、孙继明、陈洪滨、赵春生、李占清、赵传峰等10位 2018-12-03德国亥姆霍兹学会谢志永博士访问极地室并做学术报告
2018年11月23日,德国亥姆霍兹学会吉斯达赫特材料与海岸研究中心(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Centre for Materials and Coastal Research GmbH Institute of Coastal Research,HZG)谢志永博士应邀访问极地气象研究室,并做题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和极地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与界面 2018-12-03集中力量开展2018年冬季雾-霾期间加强观测研究
在科技部大气污染专项“我国大气重污染累积与天气气候过程的双向反馈机制研究”,总理雾-霾攻关项目和气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共同支持下,气科院大气成分所积极开展雾-霾机理研究,于2018年秋冬季在气科院楼顶开展气溶胶理化特性加强观测实验,为雾-霾机理研究、CUACE/Haze-fog模式精细化模拟提供支撑。 成分所拥有一支团结向上、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我国雾-霾形 2018-11-20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的“华南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机制及关键预报技术研究”行业专项重点项目在京顺利通过验收
2018年10月26日,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重点项目“华南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机制及关键预报技术研究”验收会。经来自于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上海市气象台、江西省气象台、湖南省气象台、广西省气象台以及海口市气象局单位的专家质疑与讨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 2018-11-19